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9月17日 上午 10:02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社会

曹操:我想把这个旧世界砸个稀巴烂,却被后人骂了上千年……

阿信 拾文化 2024年09月14日 08:03

扫码领券,最高可减88元


《百家讲坛》2006年播出的《易中天品三国》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沉寂千年之后,曹操重回公众视野,并引起全社会的热议。


易中天眼中的曹操,几乎完全颠覆了自北宋形成,并经过明清文学诸如《三国演义》等作品定性,并在随后的历史得到反复确认的奸诈卑劣的负面形象。


考究正史,易中天给曹操贴上了如下标签:聪明透顶、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宽宏大量、大家风范、英雄气派、儿女情怀、菩萨心肠……



争议也随之而来,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到底是怎样的?易中天是不是把曹操吹捧得过于正面了?……


围绕着这些问题,网络上历史爱好者们的论战至今都没有停歇。


中国历史上的顶流们,一般都有三种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而在三国这段历史中,形象最复杂,分歧最多的当属曹操


要还原一个真实的曹操,澄清那些随历史演进而泛起的浮尘,让曹操开口说话,似乎是最靠谱的方法。


好在,通过现代考古,这一想法有了间接实现的途径。


2008年年底,河南安阳,考古队对一座古墓展开抢救发掘,经科学论证,墓主被认定为曹操。


2023年4月,“安阳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正式开放。



今天,我们特邀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唐际根,推出了这本完整讲述高陵从曹操下葬到被现代科学发掘故事的通识读物——《此处葬曹操》。

唐教授在中国考古一线奋战多年,曾任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首席研究员、社科院安阳考古队队长,是曹操高陵发掘项目见证者

向我们这些考古小白,深入浅出地讲述曹操高陵的故事,估计没有人比他更合适了。


曹操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文献和考古结合得出的答案,或许才是更为接近历史真相的答案。


少年立志,做个好官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冬,身为丞相,位极人臣的曹操创作了名垂青史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又称《述志令》)。这是曹操唯一的自传式回忆


在其中,他真诚又骄傲地回顾了自己的大半辈子。这位“雄猜之主”难得地流露出自己的真性情。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



曹操最初的理想是当一名郡守,做一名好官。东汉施行州郡县三级制,郡守并不是很大的官。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30岁的曹操刚刚平定了黄巾起事,立下赫赫军功,被朝廷迁为济南相。就任后,曹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禁断淫祀”(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


所谓“淫祀”,就是多余或者不必要的祭祀活动。当时的济南国,祠庙众多,百姓见庙就拜、耽误生计,官员、商人借祭祀之名横征暴敛,而贫者无立锥之地,民众生活日益凋敝。


史家如此描述当时的场景,“贾人或假二千石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民坐贫穷,历世长吏无敢禁绝者。”


于是曹操不顾各方反对,强令拆除祠庙。他的举动惹恼了当地豪强,不得不托病请辞(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砸烂一个旧世界


曹操坚决“禁断淫祀”,不仅是因为年少意气,而是意在砸烂他所生存的陈腐的旧世界。


如今依靠有限的传世文献,我们已经很难得知曹操如何“禁断淫祀”,但曹操高陵的考古研究,却为我们揭开了这份隐秘的真相。



考古人员进入曹操墓室时注意到,部分铺地石的背面残存有画像,有的画像石上可见细密而杂乱的斜线凿痕。这表明在营造墓室时,工匠曾试图清除原始画面。


曹操高陵出土画像石上隐约可见的图像以及清除打磨痕迹


经过整理发现,这些画像不仅有图像,还包含题榜,完整地表现了诸多时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如伯夷叔齐、七女复仇、罗敷采桑、东王母、二桃杀三士、申生故事、义人赵宣、贞夫韩朋等。


这些故事无一重复,画像之间相互配合,孝子、神仙、忠臣、义士是典型的东汉晚期墓地祠堂的题材构成,用以缅怀已故长者表示孝道,亦是为了勉励后生弘扬传统。


曹操墓中画像石的故事


考古学家从题材、技法、石料来源、侧砌痕迹等多个角度研究了曹操墓室中画像石,得出惊人结论——曹操拆除了前人的祠堂以修建墓室


联想到曹操任济南相时的举措,这很可能是曹操以“绝淫祀”的名义拆除的,而墓室中的画像石也展现了“旧世界”的一个侧面


曹操本是举孝廉出身。当时没有高考、没有科举,皇帝以孝治天下,以孝选拔人才。


“孝”不仅是两汉人生前世界的主流价值,也是地下世界的道德准则。《中庸》有言:“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人们不仅希望在生前表现自己的孝道,在亲人逝后,更是不遗余力地彰显自己对长辈的孝心。导致厚葬之风愈演愈烈,两汉陵墓、祠、庙宇、石阙无不印证了这一点,以至于到了“富者奢僭,贫者单财,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的地步。


随书赠品:据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唐际根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绘制的曹操高陵“七女复仇”画像石解读微展览折页


而推举之中官官相护,在位者把持用人之权,贤良之士无进取之门。


曹操再也无法忍受这样虚伪的道德表演,决意“绝淫祀”,以此砸烂一个他不喜欢的旧世界




戎马一生、挑灯夜战


曹操墓中出土的画像石,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敢于砸烂旧世界的“战士”。


墓中还出土了一批个性化的文物,如铁甲、铁剑、铁刀以及刻有“墨饼一”“书案一”的六边形石牌。


曹操墓的随葬品中有两种石牌,一种是上述的六边形石牌,记录了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另一种说明器物主人和名称,但不提及数量,如“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


“常所用”即曾经使用过的或者日常使用的意思,因此曹操墓中出土的铁器必有曹操生前“常所用”的兵器。


曹操墓中的铁铠甲


这些兵器正是曹操戎马一生的写照。


透过锈迹斑斑的铁铠甲和铁剑、铁刀,我们仿佛看到曹操当年率三千健儿在陈留起兵,伐董卓、匡扶天子、诏令诸侯,诛吕布、灭袁绍、平乌桓、征马超,将中国北方收归一体的矫健身影。


而“墨饼一”“书案一”的石牌,似乎告诉我们,或许《短歌行》《苦寒行》《度关山》《陌上桑》正是在这张书案上完成的。


曹操墓中还出土了51件耳杯(酒杯)和1件铜灯盏。


曹操的一生很是不易,身处乱世的他,东南有孙权、西南有刘备;他想利用不多的时年,求得人才,使天下归心。


伟大的抱负与求索的艰难,使他爱上了喝酒。而那盏铜灯,仿佛让人看到了一个挑灯夜战的奋斗者。


曹操墓中的耳杯和铜灯盏


35岁陈留起兵,59岁封魏公,62岁封魏王,近三十年的奋斗使曹操最终成了东汉末年的实际掌权者,早已超过了少时想当郡守的人生目标。


或许大家记住的是横槊赋诗的曹操,却很难懂这近三十年重压之下的苦熬,每一个青灯相伴的夜晚都是那么的漫长。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墓中的酒杯和灯盏无言地记录了这一切。




一生简朴,没有篡位


曹操在身前就为自己准备好了“寿陵”,并且交代了后事。


在《终令》中,曹操说:


古之葬者,必居贫瘠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公元220年,曹操临终之际又说了一番话,史家称为《遗令》,其中提到: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曹操墓出土的衣裙石牌


汉代过分宣传忠孝,为彰显孝道,墓葬愈发宏伟,随葬品日益奢华,祠堂丰亨豫大,死者极备哀荣。


而现实中,曹操看到的百姓处境却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同情百姓苦难的曹操很节俭。他在世时曾说自己的被子都盖十年了,还只是每年拆下来洗洗,破了补补再盖。因此曹操死后,曹植哭着说父亲临死是身穿打了补丁的衣服走的


曹操去世时,墓葬不藏金玉珠宝,只有自己平时所穿的衣服,留给妻妾的也不过些许香料。其陵墓不封不树,一切从简,拆除“淫祀”的石料用以营造墓葬,不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正是其“禁断淫祀”的旨归和一生节俭的缩影。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庚子,弥留之际的曹操躺在洛阳城中,回顾自己一生的功过得失时,一定会有诸多遗憾和不舍。


但在油尽灯枯之前,他可能会想到那个三十多年前初入仕途的自己,春风得意地就任济南相,在青州力排众议“禁断淫祀”。


或许他会欣然一笑,因为不久以后,他将要前往的不再是那个奢侈但腐朽的旧世界,而是自己用尽一生开创的朴素而安静的新世界。


曹操死后十个月,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文献留下了一个驳杂的曹操形象,而高陵的考古发现最大的“功劳”可能就是澄清了对曹操篡位的指责


因为随葬品中的圭形石牌清清楚楚地刻着“魏武王常所用……”,说明曹操至死都只是王,他没有篡位。


魏武王常所用石牌


高陵的考古发现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真实的曹操。


正如唐际根教授在《此处葬曹操》中所写的,曹操这位身高只有1米56,常年患头风病的老人,领导着一个国家。外有强敌,内存忧患,但他从来没有失去统一国家的意志


看到墓葬中出土的“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我们才能真正读懂曹操的《龟虽寿》。


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


文献与考古对证

科技与人文融合

考古大咖唐际根写给大众的通识读本

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馆长孔德铭鼎力推荐

扫码即可下单


10余支考古学文化

30余处典型玉文化遗址

450余张彩图

勾勒中国万年玉文化历史

扫码即可下单



· END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拾文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吴勇 | 论新疆喀什下坂地墓地青铜时代文化
洛阳游学(8·28-9·1)|与考古专家同行,共探千年洛阳
新书推荐|《石上千秋:汉画像石中的衣食住行》
特尔巴依尔 А.В.帕列科夫 И.П.拉扎列托夫 | 俄罗斯米努辛斯克盆地努玛黑尔墓地的考古发掘与初步认识
林梅村 李军 | 乌禅幕东迁天山考——兼论公元前2~1世纪匈奴在西域的遗迹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